复数域下的幂级数
此文中,我们定义复数域下的开圆盘$D$和闭圆盘$\overline{D}$: \(D(z_0,r) = \{ z \in \mathbb C | \left| z - z_0 \right| < r \}, \overline{D}(z_0, r) = \{ z \in \mathbb C | \left| z - z_0 \right| \leq r \}\)
首先,我们给出幂级数的定义,再研究其性质。
将所有形如$\sum a_n z^n$的级数称为幂级数。 其中$(a_n)_{n \in \mathbb N} \in \mathbb C^N$称为幂级数的系数
收敛半径
定义幂级数的收敛半径:
设$R \in \mathbb R_+ \cup \{ +\infty \}$,若对于幂级数$\sum a_n z^n$满足: \(R = \mathrm{sup} \{ r \in R_+ | \exists M > 0, \forall n, \left| a_n \right| r^n \leq M \}\) 则称$R$为该幂级数的收敛半径。 圆盘$D(0, R)$称为该幂级数的收敛盘。
即收敛半径是使级数的每一项都有界的实数的上确界。
若两个幂级数满足$a_n = O(b_n)$,则$R_a \ge R_b$;若满足$a_n \sim b_n$,则$R_a = R_b$。
这个数之所以被称作收敛半径,是因为以下重要性质:
若$z < R$,则该级数绝对收敛;若$z > R$,则该级数极大发散;若$z = R$,则该级数可能收敛,可能发散。
对收敛半径还有以下性质:
级数$\sum a_n z^n$在$D(0,R)$中的任何一个紧密集上正常连续($\left| a_n z^n \right| \leq c_n, \sum c_n < \infty$),从而一致连续。
可以推知:$f(z) = \sum u_n = \sum a_n z^n$在$D(0, R)$上连续。 注意$D(0,R)$并不是紧密的,因此$f(z)$并不一定在其上有界。 实际上,若$f(z)$在$D(0,a)$上连续但是无界,那么$a$一定是其收敛半径。
我们假设$1 / 0 = \infty$,$1 / \infty = 0$,从而达朗贝尔审敛法也可应用在求收敛半径上。
设$\sum a_n z^n$为一自某项起非零的幂级数,则其收敛半径可由以下方式求得: \(l = \lim_{n \to \infty} \frac{|a_n+1|}{|a_n|}\) 若$l$存在,则收敛半径$R = 1/l$
此外,幂级数的收敛半径还有以下性质:
- 两幂级数各项分别相加,新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大于等于两者中较小的;
- 特别地,若两级数的收敛半径不同,新幂级数的收敛半径等于两者中较小的;
- 两幂级数的柯西积(卷积)的收敛半径大于等于两者中较小的;
- 幂级数的导数列$\sum n a_n z^{n-1}$的收敛半径等于原数列的。
假设一幂级数的收敛半径非零,则根据在零的邻域之内其和$f(z)$的值,可以计算出整个幂级数的系数。 \(\forall r \in (0, R), a_n = \frac{1}{2 \pi r^n} \int_0^{2\pi} f(r e^{i \theta}) e^{-in\theta} \mathrm d \theta\) 这可导出以下性质:若幂级数的收敛半径非零,且其和$f(z)$在一个含零的开集内取值为零,则其各项系数一定为零,$f(z) = 0$。
常见函数的幂级数表示
为研究函数的幂级数表示,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哪些函数可以写成幂级数的形式,为此,我们定义:
设一定义在开集$U \in \mathbb C$的复值函数$f$和其定义域内一点$z_0$。 若存在一实数$r > 0$和一收敛半径大于等于$r$的幂级数$\sum a_n z^n$满足: \(\forall z \in D(z_0, r) \cup U, f(z) = \sum_{n=0}^{\infty} a_n (z-z_0)^n\) 则称$f$是在$z_0$处可幂级数展开的。
可以看出,这个展开的形式和泰勒展开比较相似。 实际上,我们可以证明(在实数域上)如果存在幂级数展开,则泰勒展开一定和幂级数展开相同,但可能存在泰勒展开而不一定存在幂级数展开。
根据上一节末尾所讲的内容,函数的幂级数展开(如果存在)是唯一确定的。
特别地,设$D=D(z_0, r) \in \mathbb C, r > 0$,则在$D$上可幂级数展开的函数构成了复数域上连续函数代数的一个子代数。
下面给出一些常见函数的幂级数展开: \(\begin{aligned} e^z &= \sum_0^\infty \frac{z^n}{n!} \\ \cosh (z) &= \frac{1}{2} (e^z + e^{-z}) = \sum_0^\infty \frac{z^{2n}}{(2n)!} \\ \sinh (z) &= \frac{1}{2} (e^z - e^{-z}) = \sum_0^\infty \frac{z^{2n+1}}{(2n+1)!} \\ \cos (z) &= \frac{1}{2} (e^{iz} + e^{-iz}) = \sum_0^\infty (-1)^n \frac{z^{2n}}{(2n)!} \\ \sin (z) &= \frac{1}{2} (e^{iz} + e^{-iz}) = \sum_0^\infty (-1)^n \frac{z^{2n+1}}{(2n+1)!} \\ \end{aligned}\) 有: \(\cosh iz = \cos z , \sinh iz = i \sin z , \cos iz = \cosh z , \sin iz = i \sinh z\)
对分式型函数,有: \(\forall z \in D(0,1) \quad \frac{1}{(1-z)^{n+1}} = \sum_{k=0}^\infty \binom {n+k}{k} z^k\)
对有理式型函数$F = \frac{P}{Q}$,$P,Q$为两个互素多项式,设$Q$的零点(极点)为$\{ z_1, z_2, \dots, z_s \}$。 设$z \in \mathbb C \backslash \{ z_1, z_2, \dots, z_s \}$,$d$表示$z$到极点距离的最小值。 则该函数$F$在$D(z, d)$上可以展开为幂级数。
例子
我们考虑几个经典幂级数的收敛半径的计算问题。
利用级数方法求解
我们可以固定幂级数的变元$z$,然后用级数中常用的达朗贝尔审敛(比值审敛)和柯西审敛(根值审敛)法来判断幂级数的收敛半径。
求$\sum \binom{2n}{n} z^{3n}$的收敛半径: \(\frac{\binom{2n+2}{n+1} |z|^{3n+3}}{\binom{2n}{n} |z|^{3n}} = \frac{(2n+2)(2n+1)}{(n+1)^2} |z|^3 \to 4|z|^3\) $4|z|^3 < 1$时,级数绝对收敛;$4|z|^3 > 1$时,级数极大发散。从而其收敛半径等于$\frac{1}{4^{1/3}}$
利用幂级数的运算求解
求$\sum (3 + (-1)^n)^n z^n$的收敛半径: 我们把此幂级数按奇数项和偶数项分为两个级数: \(\sum (3 + (-1)^n)^n z^n = 1 + (4z)^2 + (4z)^4 + \dots + (2z) + (2z)^3 + (2z)^5 + \dots\) 其中,前一个级数的收敛半径为$\frac{1}{4}$,后一个级数的收敛半径为$\frac{1}{2}$,从而整个级数的收敛半径等于其中较小者$\frac{1}{4}$。
由定义求解
有些时候各种技巧都无用武之地,我们只能考虑用定义求解。
设$a_n$表示$\sqrt{2}$的小数部分第n位,试求幂级数$\sum a_n z^n$的收敛半径: 当$r \le 1$时,显然$a_n r^n \le 9$,因此级数每一项都有界,从而收敛半径大于等于1。 现在,我们假设$a_n z^n$有界,尝试寻找最大的$r$。 由于$\sqrt{2}$是个无理数,其不可能由无限个零结尾, 因此我们假设$a_{\nu(n)}$为非零数组成的子列。 有$a_{\nu(n)} r^{\nu(n)} \ge r^{\nu(n)}$。 从而只有$r \le 1$时$a_{\nu(n)} r^{\nu(n)}$才可能有界。 因此其收敛半径为1。
与其他级数比较
如果已知一个类似级数的收敛半径,则可以将二者比较来求解。
已知$\sum c_n z^n$的收敛半径为$R$,求$\sum n^p c_n z^n$的收敛半径: 设$0 \le r < R$,取$r < r^\prime < R$,则 \(n^p c_n r^n = \underbrace{n^p (r / r^\prime)^n}_{\to 0} \cdot \underbrace{c_n r^{\prime n}}_{\le M} \to 0\) 从而$R^\prime \ge R$; 设$0 \le r < R^\prime$,取$r < r^\prime < R^\prime$,则 \(c_n r^n = \underbrace{n^{-p} (r / r^\prime)^n}_{\to 0} \cdot \underbrace{n^p c_n r^{\prime n}}_{\le M} \to 0\) 从而$R \ge R^\prime$,因此$R = R^\prime$