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计物理导论
本文主要介绍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——即通过研究大规模微观粒子(称为“系综”,ensemble)的状态描述宏观系统的一门科学。
概率与熵
系综
无论出于理论还是实际考量,我们都不可能确定微观系统中每个粒子的状态,但我们可以研究大规模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的行为,这是通过概率学这一数学武器完成的。
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系综(ensemble),系综是有限个或无限个粒子的集合,这些粒子的状态按一定的概率取得。 数学上说,令$(A, \Sigma, P)$为一概率空间,其中$A$表示某个物理系统的所有微观状态(microstate)的集合,即状态空间(State space)或相空间(Phase space),$\Sigma \subset \mathcal P(A)$是$A$的$\sigma$代数,$P: \Sigma \to [0, 1]$,则该概率空间称为一个系综。 该概率空间的期望称为系综平均。
系综的概念约于十九世纪末提出,早于柯尔莫哥洛夫对概率论的公理化,因此统计物理学中常用系综指代概率空间。
我们将特别考虑系统在平衡状态下的三种系综——微正则系综、正则系综和巨正则系综。 这三种系综中的粒子对不同的微观状态的分布各不相同。
统计熵
“熵”表示了一个系统的不确定程度。 若我们希望用一个数学函数来表示系统的不确定程度,那么这个函数应当具有以下性质:
- 该函数总是大于等于零。
- 当该系统被完全确定时,该函数为零。
- 当系统的所有可能状态的概率相等时,系统最不确定,因此该函数取最大值。
- 当两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新系统时,新系统的函数应为原系统之和。
对数函数恰好满足最后一个性质,即: \(\ln P(A \cap B) = \ln P(A) + \ln P(B)\)
系统的统计熵(entropy)定义为 \(S = - k \sum_{a \in A} P(a) \ln P(a)\) 其中$k$为一常数,统计物理学中常选择玻尔兹曼常数 \(k = k_B \approx 1.38 \times 10^{-23} \,\text{J/K}\)
简并度
多个微观状态的宏观表现可能是一致的,这种情况下我们称发生了简并。
设$E: A \to \mathbb R$ 为一函数,$E^*$为一常数,则集合 \(A^* = \{ a \in A \,|\, E(a) = E^* \}\) 表示该函数取同一值时所有微观状态的集合。 该集合的基数称为简并度(Degeneracy),记为$\Omega(E^*)$。
对平衡态的系统,某一微观状态$a$出现的概率仅与系统的能量$E(a)$有关,即 \(\forall a,b \in A^*, \quad P(a) = P(b)\) 这一假设称为统计物理基本假设(Fundamental Postulate of Statistical Physics),也叫等概率原理(Equal A Priori Probability Postulate)。
因此,我们可以认为系统处于某状态的概率是能量的函数,我们使用$P(E_j)$来表示这种概率。 这样,系统的系综平均即可从由微观态表示变为由能量表示: \(<E> = \sum_{a \in A} E(a) \cdot P(a) = \sum_{e \in E(A)} e \cdot \Omega(e) \cdot P(e)\)
状态密度
对离散情况,简并度的概念足够清晰且易于计算,而对连续的情况,则需要使用状态密度进行计算。
某能量$E$的状态密度(Density of states)是能量微元区间$[E, E + \mathrm d E]$中的状态数,即 \(\rho(E) = \frac{\delta N(E)}{\mathrm d E} = \frac{\mathrm d \Phi(E)}{\mathrm d E}\) 其中$\Phi$表示能量小于等于$E$的状态总数。
例子:无限势阱的状态密度
考虑困在三维无穷势阱(长宽高为$L_x, L_y, L_z$)中的量子,给出其状态密度。
首先考虑势阱中量子的(定态)薛定谔方程:
\(\hat H \psi(\vec r) = - \frac{\hbar^2}{2m} \nabla^2 \psi (\vec r) = E \psi (\vec r)\)
分离变量,得到
\(\psi(\vec r) = \psi_x(x) \cdot \psi_y(y) \cdot \psi_z(z)\)
以X轴为例,有
\(- \frac{\hbar^2}{2m} \frac{\mathrm d^2}{\mathrm d x^2} \psi_x(x) = E_x \psi(x)\)
求解,可得
\(\psi_x(x) = A_x \exp(i K_x x), \quad K_x = \sqrt{\frac{2m E_x}{\hbar^2}}\)
这里利用循环边界条件,而非势阱外波函数为零的边界条件以简化计算,得到
\(\psi_x(0) = \psi_x(L_x) \implies K_x = \frac{2 \pi n_x}{L_x}, \, n_x \in \mathbb Z\)
其余两轴同理,得到波函数的解
\(\psi(\vec r) = A \exp(i \vec K \cdot \vec r), \quad \vec K = \begin{bmatrix} \frac{2 \pi n_x}{L_x} \\ \frac{2 \pi n_y}{L_y} \\ \frac{2 \pi n_z}{L_z} \end{bmatrix}\)
总能量为
\(E = E_x + E_y + E_z = \frac{\hbar^2}{2m} K^2\)
接下来计算状态密度,首先计算$\Phi(E)$,即计算
\(\frac{\hbar^2}{2m} K^2 \le E \iff K^2 \le \frac{2mE}{\hbar^2}\)
的状态总数。
注意到上式相当于将矢量$\vec K$限制在半径为$\frac{2mE}{\hbar^2}$的球中,球的体积为
\(V_\text{球} = \frac{4}{3} \pi \left(\frac{2mE}{\hbar^2}\right)^3\)
观察向量$\vec K$,单个状态占据的等效体积为
\(V_\text{状态} = \frac{8 \pi^3}{L_x L_y L_z} = \frac{8 \pi^3}{V}\)
其中$V$为势阱的体积。从而
\(\Phi(E) = \frac{V_\text{球}}{V_\text{状态}} = \frac{1}{6 \pi^2} \left( \frac{2mE}{\hbar^2} \right)^{\frac{3}{2}} V\)
最后,求导可得
\(\rho(E) = \frac{\mathrm d \Phi(E)}{\mathrm d E} = \frac{V}{4 \pi^2} \left( \frac{2m}{\hbar^2} \right)^{\frac{3}{2}} \sqrt{E}\)
注意此处只考虑了粒子的平动,没有考虑转动和自旋。
加上自旋后,使用该公式导出的结论只适用于单原子分子(没有转动自由度)。
各态经历假设
即使我们利用简并度简化了系综平均的计算,列举所有可能的能量仍不是一项可轻易完成的工作。 利用各态经历假设,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简化系综平均。
平衡状态下系统的系综平均与时间平均等价,即在足够长的时间内,系统将以一定概率经历所有可能的状态。 数学上可将该假设写为 \(<E> = <E>_t\) 这一假设称为各态经历假设(Ergodic hypothesis),满足各态经历假设的系统称为遍历系统(Ergodic system)。
较简单系统的各态经历假设已经利用数学工具得到了证明(参见刘维尔定理),而更一般的各态经历假设仍未得到证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