湍流

本章中,我们将主要研究湍流问题。

湍流的统计学表述

我们很难给湍流下一个严格的定义,尽管湍流有许多重要的特点。 这些特点中,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其随机性。 当我们需要从大量的随机性中寻找规律时,统计学就派上了用场,因此,大多数关于湍流的理论都是统计学理论,我们将研究这些理论中的一小部分。

统计学概述

我们使用频率学派的朴素概率论来为湍流进行建模,在这种体系下,可给出任意物理量的平均值(或称期望)的定义:

物理量$\varphi$的平均值定义为: \(\overline \varphi(\vec x, t) = \lim_{N \to \infty} \frac{1}{N} \sum_{n=1}^N \varphi_n(\vec x, t)\) 其中$N$表示试验次数,$\varphi_n$表示第$n$次试验时测量的值。

我们将所有物理量表述成中心化随机变量的形式,以速度(矢量场)和压强(标量场)为例: \(\vec U(\vec x, t) = \overline{\vec U} (\vec x, t) + \vec u(\vec x,t), \; P(\vec x, t) = \overline{P}(\vec x, t) + p(\vec x, t)\) 注意此时我们使用大写字母$P$表示压强。

均值算子

出于方便考虑,我们可以将求均值这一操作定义为一个算子: \(\overline{\cdot}: \; x \mapsto \overline{x}\) 该算子是线性的,且与求导运算具有交换性: \(\def\pd#1#2{\frac{\partial #1}{\partial #2}} \overline{\pd{\vec U}{t}} = \pd{\overline{\vec U}}{t}, \quad \overline{\nabla \cdot \vec U} = \nabla \cdot \overline{\vec U}\)

考虑作用于两个随机变量之积上的均值算子,有: \(\overline{VW} = \overline{(\overline{V} + v)(\overline{W} + w)} = \overline{\overline V \cdot \overline W} + \overline{\overline{V} w} + \overline{v \overline{W}} + \overline{v \cdot w}\) 注意到$v$和$w$都是中心化随机变量,其均值为零; 此外,$\overline{V}$和$\overline{W}$都是数而非随机变量,因此对它们没有作用,我们可得: \(\overline{VW} = \overline{V} \cdot \overline{W} + \overline{v \cdot w} = \overline{V} \cdot \overline{W} + \mathrm{Cov}(V,W)\)

均值的动能与黏性耗散

接下来我们研究均值视点下的黏性耗散。

首先将速度拆分: \(\vec U(\vec x, t) = \overline{\vec U}(\vec x, t) + \vec u (\vec x, t)\)

然后对动能取平均: \(\frac{1}{2} \overline{\vec U \cdot \vec U} = \frac{1}{2} \overline{\vec U} \cdot \overline{\vec U} + \frac{1}{2} \overline{\vec u \cdot \vec u}\) 注意到动能的平均比平均速度的动能多出一项。

对形变张量取平均: \(\frac{1}{2} \nu \overline{(\partial_j U_i + \partial_i U_j)^2} = \frac{1}{2} \nu (\partial_j \overline{U_i} + \partial_i \overline{U_j})^2 + \frac{1}{2} \nu \overline{(\partial_j u_i + \partial_i u_j)^2}\) 这里也多出了一项。

这些多出的项都和随机变量$\vec u$有关,可以认为它们表征了湍流和平均状态的差异。

若将流体的速度写为中心随机变量的形式,则定义: \(\def\ol#1{\overline{#1}} k = \frac{1}{2} \overline{\vec u \cdot \vec u}\) 为湍动能(Turbulent kinetic energy); \(\varepsilon = \frac{1}{2} \ol{(\partial_j u_i + \partial_i u_j)^2}\) 为平均湍流耗散; \(u^\prime = \sqrt{\frac{2}{3} k}\) 为湍流特征速度

从数学上讲,可认为湍动能是速度的方差,湍流特征速度是其标准差。 注意到我们认为速度(以及动能)在三个轴上均匀分布,因此在湍流特征速度中需要除以3。

能量级联

我们所使用的统计学模型来自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(А. Н. Колмого́ров),他既是公理化概率论的开创者,也是湍流最重要、最经典的数学模型——K41模型——的提出者。 这个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湍流的能量级联。

该模型中,湍流中的漩涡具有不同的尺度。 最大的尺度和湍流的特征长度$L$同级,称为积分尺度或含能尺度; 最小的尺度由常数$\eta$确定,称为柯尔莫哥洛夫尺度或耗散尺度。 这湍流中的漩涡的尺寸可位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任何位置。 两个尺度的比值由雷诺数确定,雷诺数越高,$\frac{L}{\eta}$越大。

我们已经知道,随着雷诺数的上升,湍流由层流逐渐失去稳定性而产生。 然而,湍流的维持和产生具有不同的机制。 在K41模型中,湍流通过能量由大尺度逐渐向小尺度转移而维持,在最小的尺度——耗散尺度下,湍流的能量逐渐消失。 按照这种理论,湍流中的漩涡会不断分裂成较小尺度,并使得能量一级一级传递下去,这种传地称为能量的级联(Cascade)。

我们只定性地描述这种级联,严格的定义与观察需要借助傅里叶变换在傅里叶空间下进行。

统计学定常

在统计学下,定常和均匀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:我们现在只关心统计学意义下的定常,而非随机变量在任意瞬时的定常。

称物理量$\varPhi$是统计定常的,若对于任意$T$,$\varPhi(\vec x, t)$和$\varPhi(\vec x, t + T)$具有相同的统计学特征(如均值、矩等); 若对任意$\vec X$,物理量对应的中心随机变量$\varphi(\vec x, t)$和$\varphi(\vec x + \vec X, t)$具有相同的统计学特征,那么称其为统计均匀的。

如果物理量是统计学定常的,那么我们可以定义其在时间上的均值: \(\ol \varphi (\vec x) = \lim_{T \to \infty} \frac{1}{T} \int_0^T \varphi(\vec x, t) \mathrm d t\) 这可用来替代平均值的抽样的定义。

平均流动方程

对平均流动而言,其满足: \(\def\vU{\vec{U}} \def\avU{\overline{\vec{U}}} \left\{ \begin{aligned} & \pd{\avU}{t} + (\avU \cdot \nabla) \avU = - \frac{1}{\rho} \nabla \ol{P} + \nu \nabla^2 \avU + \frac{1}{\rho} \nabla \cdot T \\ &\nabla \cdot \avU = 0 \end{aligned} \right.\) 其中$T_{ij} = - \rho \overline{u_i u_j}$,称为雷诺应力张量(Reynolds stress tensor)。

对N-S方程两边取平均,可得: \(\begin{aligned} \pd{\ol{U_i}}{t} + \overline{U_j \partial_j U_i} = - \frac{1}{\rho} \partial_i P + \nu \partial_{jj} \overline{U_i} \end{aligned}\) 注意到: \(\begin{aligned} \overline{U_j \partial_j U_i} &= \overline{\partial_j (U_i U_j)} - \cancelto{\nabla \cdot \vec U = 0}{\overline{U_i \partial_j U_j}} \\ &= \partial_j \ol{U_i} \cdot \ol{U_j} + \partial_j \ol{u_i u_j} \\ &= \cancelto{\nabla \cdot \ol{U} = 0}{\ol{U_i} \partial_j \ol U_j} + \ol U_j \partial_j \ol U_i + \partial_j \ol{u_i u_j} \\ &= (\avU \cdot \nabla)\avU - \frac{1}{\rho} \nabla \cdot T \end{aligned}\) 代入原式即得证。

黏性子层

在雷诺数极大的时候,除了在速度梯度极大,从而雷诺张量极大的位置,其他位置的黏性项均可忽略。 类比于附面层,进行分层也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。

在靠近边界的位置,存在平均速度的梯度极大的区域,这一区域称为黏性子层

虽然定义类似,黏性子层的厚度远远小于附面层的。

布辛涅司克近似

雷诺应力张量的存在为平均流动方程的求解带来了很大困难。 类比牛顿流体,布辛涅司克提出了对雷诺张量进行近似的方法。

在布辛涅司克近似(Boussinesq approximation)下,雷诺应力张量可表示为: \(T = - \rho {u^\prime}^2 \mathbf{I} + 2 \rho \nu_T \ol{D}\) 其中: \(\ol{D_{ij}} = \frac{1}{2} (\partial_j \ol{U_i} + \partial_i \ol{U_j})\) $\nu_t$称为湍流黏性

这种近似将雷诺应力类比于黏性应力,因此也称为涡黏模型

在布辛涅司克近似下,平均流动方程可改写为: \(\left\{ \begin{aligned} & \pd{\avU}{t} + (\avU \cdot \nabla) \avU = - \frac{1}{\rho} \nabla (\ol{P} + \rho {u^\prime}^2) + 2 \nabla \cdot ((\nu + \nu_T) D) \\ &\nabla \cdot \avU = 0 \end{aligned} \right.\)

尽管该近似符合物理直觉,且修改后的方程能够给出相当准确的结果,但不具有严格的理论证明,且实验表明,其预测的雷诺应力和实际的相距甚远。 该方程中的湍流黏性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调整,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。

为使该模型闭合,我们需要写出$\nu_T$满足的方程,这是$k - \varepsilon$模型的基础。

扰动与湍动能方程

将N-S方程与平均流动方程相减,我们可以得出描述中心化随机变量——即扰动——的方程。

流体速度的扰动满足: \(\def\vu{\vec{u}} \def\avu{\ol{\vu}} \left\{ \begin{aligned} & \pd{\vu}{t} + \underbrace{(\avU \cdot \nabla) \vu + (\vu \cdot \nabla) \avU}_{\text{I}} + \underbrace{(\vu \cdot \nabla) \vu}_{\text{II}} + \underbrace{\ol{(\vu \cdot \nabla) \vu}}_\text{III} = - \frac{1}{\rho} \nabla p + \underbrace{\nu \nabla^2 \vu}_\text{IV} \\ & \nabla \cdot \vu = 0 \end{aligned} \right.\)

在该方程中,我们标明了四个部分。 其中,第一个部分表征平均流动对扰动的效应; 第二个部分表示扰动的动量对流; 第三个部分表示湍流雷诺应力的反作用力; 第四个部分表示黏性对湍流的作用。

不难发现,平均速度出现在了扰动的方程中,而扰动也出现在平均速度的方程中,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。

湍动能方程

流体的湍动能$k$满足: \(\pd{k}{t} + \avU \cdot \nabla k = \Pi - \varepsilon - \nabla \cdot \vec \phi\) 其中: \(\begin{aligned} k &= \frac{1}{2} \ol{\vec u \cdot \vec u} \\ \Pi &= - \ol{u_i u_j} \partial_j \overline{U_i} \\ \varepsilon &= \frac{1}{2} \nu \ol{d_{ij} d_{ij}} \\ \phi_i &= \overline{\frac{1}{2} \left(u_j u_j + \frac{p}{\rho} \right) u_i} - \nu \overline{d_{ij} u_j} \\ d_{ij} &= \partial_j u_i + \partial_i u_j \end{aligned}\) 对于一个固定的控制体,其积分形式为: \(\frac{\mathrm d}{\mathrm d t} \iiint_D k \mathrm d v = \iiint_D (\Pi - \varepsilon) \mathrm d v - \iint_S (k \avU + \vec \phi) \cdot \mathrm d \vec S\) 这个方程又称为k方程。

将扰动方程两边同时乘$\vec u$,然后取平均值即可,其中共有七项,我们逐一化简。

  • 时间偏导项: \(\ol{u_i \frac{\partial u_i}{\partial t}} =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} \ol{\frac{1}{2} u_i u_i} = \pd{k}{t}\)
  • 压强项: \(\ol{-\frac{1}{\rho} u_i \partial_i p} = - \frac{1}{\rho} \partial_i \ol{u_i p} = \partial_i (- \frac{1}{\rho} \ol{u_i p})\) 这一项变为$\nabla \cdot \vec \phi$的一部分。
  • IV项:注意到 \(\frac{1}{2} \nu \partial_{jj} \ol{u_i u_i} = \nu \ol{ u_i \partial_{jj} u_i} + \nu \overline{\partial_j u_i \partial_j u_i}\) 因此有 \(\ol{\nu u_i \partial_{jj} u_i} = \nu \partial_{jj} \ol{u_i u_i} - \nu \overline{\partial_j u_i \partial_j u_i}\) 又因为 \(\ol{d_{ij} d_{ij}} = 2 (\ol{\partial_j u_i \partial_j u_i} + \ol{\partial_i u_i \partial_j u_j})\) 从而 \(\ol{\nu u_i \partial_{jj} u_i} = \frac{1}{2} \nu \ol{d_{ij} d_{ij}} - \nu \partial_i \overline{d_{ij} u_j}\) 第一项成为$\varepsilon$,第二项成为$\nabla \cdot \vec \phi$的一部分。
  • \[\ol{\ol{U_j} u_i \partial_j u_i} = \ol{U_j} \partial_j (\frac{1}{2} \ol{u_i^2}) = \ol{U_j} \partial_j k\]
  • \(\ol{u_i u_j \partial_j \ol{U_i}} = \ol{u_i u_j} \partial_j \overline{U_i}\) 这一项成为$\Pi$。
  • \(\ol{u_i u_j \partial_j u_i} = \overline{u_j \partial_j (\frac{1}{2} u_i^2)} = \overline{\partial_j (\frac{1}{2} u_i u_i u_j)}\) 这一项成为$\nabla \cdot \vec \phi$的一部分,最后一步用到了$\nabla \cdot \vec u = 0$。
  • \[\overline{u_i \partial_j \overline{u_i u_j}} = \overline u_i \cdot \partial_j \ol{u_i u_j} = 0\]

对于均匀的情况,可简化为: \(\frac{\mathrm d k}{\mathrm d t} = \Pi - \varepsilon\) 如果平均流动为零,则可进一步简化为: \(\frac{\mathrm d k}{\mathrm d t} = - \varepsilon\)

利用布辛涅司克近似,可进一步将$\Pi$写成: \(\Pi = - \ol{u_i u_j} \partial_j \ol{U_i} = 2 \nu_T \ol{D_{ij} D_{ij}}\)

平均耗散方程

和$k$方程类似,我们也能提出平均湍流耗散$\varepsilon$的方程:

湍流的平均耗散$\varepsilon$,定义为\(\varepsilon = \frac{1}{2} \nu \ol{d_{ij} d_{ij}}\),满足: \(\pd{\varepsilon}{t} + \ol{\vec U} \cdot \nabla \varepsilon = \frac{\varepsilon}{k} (C_1 \Pi - C_2 \varepsilon) - \nabla \cdot \vec{\varphi_\varepsilon}\) 其中 \(\vec \varphi_\epsilon = - \frac{\nu_T}{\sigma_\varepsilon} \nabla \varepsilon\)

这两个方程合起来组成了$k - \varepsilon$模型,这是湍流的数值模拟的重要基础。

更新时间: